首页

给女王舔鞋底

时间:2025-05-29 23:36:33 作者:“五洲四海 文明互鉴——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暨中央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校召开 浏览量:72840

  5月24日,“五洲四海 文明互鉴——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暨中央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海淀校区知行堂召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国家民委教育司副司长王学荣,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强世功等出席大会,并共同为中央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欧亚非事务部主任王哲,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雄军等参加大会。

  查显友指出,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号召的战略举措。进入新时代,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区域国别研究院要进一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始终以服务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己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周边国家及地区民族共同体的文明互鉴,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与全球视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体系。

  席茹在讲话中对中央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她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工作,教育部高度重视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央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为促进周边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中央民族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要问题,做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播等工作,为我国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提升国际话语权做贡献。

  强世功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历程与建设情况。他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定位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框架下,重点关注周边命运共同体,研究议题是“地缘、边疆与民族”“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语言、历史文化与宗教”“经济社会互动”。他表示,当前区域国别研究应有大国立场,需要全球视野、多重主体,对知识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倡议大家共同参与区域国别学建设,为推动全球文明共融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汇聚智慧与力量。

  成立大会开幕式由王雄军主持。





  成立大会后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首创院长钱乘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欣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别区域研究院首席专家邱运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作主旨发言。自由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刘小枫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院长游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进玉教授作了交流发言。(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七年接力,“彩虹益路”助学行动帮助192名学子圆梦大学

放眼全球,由于气候变化与人为破坏,珊瑚白化等现象发生的频度逐渐增加,珊瑚礁也成为最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王啟芳说,海洋三所正致力于培育更强环境耐受的“珊瑚宝宝”,用于野外珊瑚礁的修复,使其恢复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存钱存了一半睡着

“最新发布的一季度GDP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取得了5.3%的增长。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14亿多人口,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把海南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关键点。消博会为我们双方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它让更多中国民众意识到爱尔兰有哪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也让爱尔兰参展商更加了解中国、更加重视中国市场。我们明年肯定还来参展。”

深耕中俄友谊!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人文交流活动在喀山举行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设的国家商品数据库拥有产品基础数据达1.9亿种,进口商品数据增至29万种,国际产品数据达4.8亿种,并正以平均每日新增5万种商品的速度发展,已成为国际通用、覆盖全面、准确可靠、全球最大商品数据信息资源库。

【杭州亚运会】孙一文:这是最后一届亚运会,期待巴黎奥运会突破自己

据了解,项目开工所在地沈阳市铁西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振兴发展的“生命线”,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理念,不断夯实发展根基,围绕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三个维度,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本批次开工的项目除了上述提到的,还有博泰生物医药、沈鼓集团核主泵、米其林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等30个,预计9月底还可实现44个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开复工重点项目超400个,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90%以上。

“武汉珍馐”洪山菜薹:食美味 解乡愁

投向方面,上述大行数据也透露,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同比增速大体保持在20%至30%,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金融资源对做好“五篇大文章”、促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正加速见效。此外,民营企业贷款继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当前获得贷款支持的科创企业中九成多都是私人控股企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